目前分類:Service Level Management研究心得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好不容易建立了 SLA、跟客戶簽定協定、完成了Service Catalogue、及選擇了適宜的 SLA Structure 之後,以為已大功告成,其實這些工作僅是完成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的前置基礎工程而已,如何發揮此管理流程的效益,重點在 Service Level Manager 如何執行 day-to-day 流程管理。

要做好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並維持服務穩定品質,Service Level Manager 面臨不少的挑戰,分述如下:

一、針對所有 SLA 記載的 targets,進行日常監控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A 是 Service Provider 與 Customer/User 雙方簽定可接受服務的書面協議,針對資訊 Service 的多元性及顧客導向,企業及 Service Provider 可以採取適合自身特性的 SLA Structure (服務等級協定架構),依 ITIL 理論建議,共有三種 SLA Structure 類型(註一),簡單說明如下,以供參考:

一、Service Based 服務協定架構

定義:一個服務等級協定(SLA),針對單一服務,支援該服務的「所有使用者」
範例:針對 Email 資訊服務簽定 SLA,該服務針對企業全體員工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 SLA 逐一建立之後,為方便 user 選擇及檢視,資訊部門須建立 Service Catalogue 服務目錄。

Service Catalogue 服務目錄,須列出「所有」、「已協議」及可「立即」選用的資訊服務,某種程度而言,服務目錄就代表 Service Provider 的服務能力,因此所有已達成 SLA 協議的資訊服務,都須逐一記載,不可遺漏;而尚在開發中未完成的 Service,或是已退役的 Service, 則不得記載於服務目錄中(註一)。

為方便 user 了解目錄中各 Service 的內容,建議於服務目錄後補充下列資訊,輔以說明:
一、服務名稱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A 裡面應有些什麼內容呢?

其實 IT 服務的種類相當多,如硬體維護、應用系統、網路、及電子郵件服務等等,不同性質的 IT 服務,使用方法也迥異,當然無法用同一種 SLA 規格去定義。因此,無法單純制定出一種放諸皆準的 SLA 範本,可供直接套用。

不過,還是有一些可參考項目,是多數 IT 服務皆廣泛相關的,可適切地應用放置於 SLA 文件中,以供後續管理、監控使用: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服務等級管理) 的宗旨:
透過一個固定循環模式 (協議=>監控=>報告=>審查) 進行 IT 服務管理,發現與顧客協議之服務等級出現破裂危機或跡象時,採取必要行動進行改善,以維持穩定服務品質,並支援企業營運。

許多顧客/使用者(註一)對於 IT 服務品質的感受,其實無法具體地去度量及量化呈現,若有明確的服務等級協定(SLA)出現,不僅顧客的需求可以獲得保障,IT 部門的權利義務也可以明確定義,事務推行效率明快,長久下來,兩造之間的友善關係也會大幅提昇。

依上述理論總結,制定出一個合理的SLA (顧客需求滿足,且 IT 部門可以支援),做為日後管理的依據,是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過,這件工作,卻也是此管理流程中最難處理的一環!! 以下是可能遭遇到的挑戰及困難: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