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Demand Management研究心得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企業不間斷地尋求發展,demand 會一直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身為 service provider,應該以正面、健康的態度,去樂觀積極地管理 demand、支援 demand,這是 IT 服務業的天職,不能有任何便宜行事的態度。

就 ITIL 理論而言,Demand Management 須了解企業的策略及需求,利用 PBA + UP 的的分析方法,採取適當的 demand 管理方法手段 (如獎勵或收費機制),進行必要的資源調度及支援,去滿足企業的 demand;demand 的處理會進一步影響了企業未來的 PBA,再進行相對應的 Demand Management,形成一個 cycle,力求一個 demand 與 resource 的完美 balance 平衡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了解企業活動模式、對應的角色及其權責以及需求產生的理由之後,接下來可以針對不同目的,採用相對應 Demand 的管理方法去因應。

(一) 若企業 demand 目的是「快速企業成長,需求為實施必要的重點建設」…

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類似愛台 12 大建設,以建設帶動企業的經濟成長之決策已確立,那大型建設投資已事在必行,需求必須滿足,則 Demand Management 的重點工作就是透過內部資源調整及外部資源採購,全力支援需求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要介紹一個分析方法,名為「使用者檔案」(User Profile),簡稱 UP。

使用者檔案 (UP) 定義出企業組織內,所有流程、功能相關的角色及其所屬權責 (Roles & Responsibilties, R&R)。透過 UP 的協助,可清楚區別出各個活動、功能或程式,由那一個角色負責執行或使用。而運用 UP 與 PBA 的比較分析,有助於 Demand 的了解及管理。

以下是 UP + PBA 的範例運用。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前篇所言, Demand Management 要先了解企業的策略及需求,了解商業模式活動 (PBA),進行風險分析後,再採取適合的方法因應需求。

商業模式活動 (PBA) 定義出所有企業的商業活動(動態性,意即需隨時保持更新),包含該活動的對應對象(顧客、廠商、管理階層等等),以及活動的屬性(如執行頻率、機密性、數量等等),由商業模式活動 (PBA) 可以分析出,哪些活動對企業而言是高頻率執行的首要活動,基本上高頻率活動的成功與否對企業有顯著且立即的深度影響,另外,也可得知各活動的獲益、營收及成本,清楚地定義出各業活動的優先順序。


下列是一個商業模式活動 (PBA) 的範例分析: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mand Management 需求管理,在 ITIL V2 理論中是 Capacity Management 容量管理流程中的一小部份,而在 V3 理論則獨立成一個單獨管理流程,並隸屬於 Service Strategy 範圍,強調所有資訊服務都應進行需求管理。

企業為增加營收、因應市場競爭及採取必要變革,會產生各種形式的需求。Service provider 為協助企業順利因應挑戰,須提供適當的資源、容量及能力,於最短時間內符合企業需求。但是,如何保持「適當」的容量 (Capacity,泛指所有資訊環境內的軟硬體資源),因應高變化性的企業需求,這是一門極高的學問!!

(1)企業需求很難預測,短時間激增且現行容量不足,則無法支援企業營運。
(2)企業需求若急速趨緩,大量空置容量,成本上不符經濟效益。(資訊設備折舊週期短,空置設備 2~3 年可能就無任何財務價值了…)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