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著名資訊管理方法論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開始前,先跟持續關注此部落格的讀者道歉,筆者太疏於用功,真是汗顏!! 鞠躬致歉!!!

最近到了不少機關單位演講 ITIL/ ISO 20000,說實在的,機關單位對於 ITIL 導入的興趣缺缺,從演講的參與度可略知一二,位置是坐滿了,但是呼呼大睡的比例頗高。筆者曾自我反省,是不是今天笑話講得不好笑? 數量不夠多? 還是演講技巧下降? 舞台魅力不夠等等… 不過側面了解後發現,其實在很多資訊技術人員心中,視 ITIL 是理想的烏托邦,幾近遙不可偶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且牽涉範圍規模之大,非你我二人可以成事,故事不關己,己不關心,有些事有了解即可,真正要去做,時間成熟了再說吧…

反觀最近另一個演講的主題:BCM (營運持續管理),受歡迎的程度就呈現極度的反差了!! 看著台下專心的眼神,心裡不禁懷疑,這些人是上星期我來演講 ITIL 的同一批人嗎? 還是午餐有附贈咖啡? 每個人對於這個主題十分關注,並且躍躍欲試提出許多問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這個部落格不是在介紹 ITIL ? 怎麼忽然提及 FMEA 理論呢? 其實筆者也曾跟大家一樣地疑惑,在研讀 ITIL V3 書籍時,赫然發現在 Service Design 最後面的 Acronyms 內容中,多出了這個專有名詞,妙的是,翻閱整本原文書之後,也只有這個地方出現過,告訴讀者們一個訊息:FMEA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沒錯,你沒看錯,雖然痞客邦系統很差,但網頁顯示真的沒問題,就只有上述這麼一行英文字…

先發個牢騷,筆者一直認為 ITIL V3 的編寫等級不夠優質,某專有名詞內文中一字未提,但最後在附錄文件中熊熊給你來一棍,這種現象次數還不少,真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懂著作者想傳遞何種訊息…;此外許多圖表列在書中但卻沒有說明,只能望文生義,自我揣測…只能說英國人賺錢的手段是一流的,書寫得讓人很難懂,錢還沒少收你一毛。

 

好吧,吐完苦水後,總是做一些建設性的事情。筆者研究過 FMEA 後,其實發現這個理論跟 ITSCM 有些關連,FMEA 初期是運用在航空業,後來才廣泛地推廣開來,目前常運用在製造業的開發與設計階段。FMEA 的意義,就是在設計階段,以系統化的方式去預測可能發生的失效 (Failure),並針對這些失效進行影響分析 (effects analysis),由分析結果制定出優序順序,研擬出對策及預防措拖,將失效影響降到最低。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上筆者部落格的同好們可能已發現,最近筆者似乎疏於研究,在這個月份發表的理論心得數量偏少。的確,筆者要汗顏地承認,目前剛去某國際驗證公司服務,所以這幾個星期密集接受相關課程訓練及考試,連星期六日也是課程滿檔,空檔時間太少,相對而言也沒太多時間寫作,真是抱歉…

既然目前身在 ISO 資訊驗證單位服務,那就來分享一下有關 ITIL 的資訊標準,供大家參考。

很多單位宣稱他們已成功實踐 ITIL,但外在單位如何了解該單位的導入成效及範圍呢?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TIL 理論中的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流程,常提到收集、釐清使用者需求,並建立相對應的 SLA,以便日後維運監控管理使用。但實務上而言,需求如何適切地收集? 已收集之需求,是否完全對應企業需要? 其實是一件不易達成的工作,而且很多 ITIL 專案的第一步,就陷於初期需求的釐清不明之困境,導致後續機制建置無法順利推展,苦無解決良方。對此,ITIL V3 版本中有提及一個可參考的理論 – Kano Model,是一門研討需求探索及管理的理論,ITIL 原文書上僅提及名稱,並無多所著墨,在此簡單概述此理論精神,有興趣者可以再另找資源深入研究。
 
The Kano Evaluation Model
 
由 Noriaki Kano 教授在1980年代後期所發明的,是一種去探索使用者需求的方法,確保對使用者而言價值及意義不高的需求,不會進入開發過程。
 

sidney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